•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
  • 010-82872688
  • cfrd@cfrd.org.cn

机构资讯

首页 / 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悼杨汝岱会长 | 扶贫开发事业的先行者

        原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中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杨汝岱,于2018年2月24日1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杨汝岱是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对中国扶贫事业的推动、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杨汝岱主要生平事迹

1956年至1970年任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1970年至1976年任四川省仁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

1977年至1978年任中共四川省乐山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至1983年任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委常务书记。

1983年至198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87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至1999年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四、十五大代表,第四、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2日,杨汝岱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前往八宝山送别。习近平与杨汝岱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人民群众的草鞋书记  扶贫开发事业的先行者

        杨汝岱长期关注农村问题,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通过详实地调研与深入实践,为我国农村改革及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作出了卓越贡献。

        70年代初,针对四川省大部分农村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双季稻,而当时又要求将稻麦两熟改为双季稻加一季旱作的情况,杨汝岱坚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实话,通过详实调研和深入实践,大胆提出并实践了“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三季总产900斤不如两季总产1000多斤)的粮食生产改革措施,得到省委的采纳并推广,为提高四川粮食生产提供了经验。

 

▲杨汝岱组织召开工作会议

 

        他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针对仁寿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状况,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修建了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成都后花园”的黑龙滩水库,为上百万人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结束了当地用水严重短缺的历史,为全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四川省当时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

 

▲杨汝岱在动员大会上

 

        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深入农业第一线参加劳动、领导生产,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基层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的扎实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在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期间,他走遍四川的山山水水,全省217个县(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量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大胆进行农村改革。

 

▲1983年,杨汝岱在四川省邛崃县(现今为邛崃市)黑虎村养兔专业户邢春林的家里,同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摄

 

        1984年7月,杨汝岱亲自主持召开了川东山区经济座谈会,正式提出开发扶贫,并推动设立了“四川省黔江地区”,为探索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新路子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这次会议对后来中国的扶贫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秀山会议”。

        “秀山会议”是杨汝岱率先在四川省召开的首个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开发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把四川省扶贫工作由单纯生活救济式扶贫转向了经济开发式的序幕。

         十多年间,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使黔江地区创造了中国扶贫的奇迹:1996年,黔江人均粮食已达到500公斤。黔江地区扶贫攻坚问题的调查报告,分三期连载于新华社《内参选编》。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陈俊生将黔江经验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推广。

 

▲1996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与杨汝岱在基金会的理事会上交谈扶贫工作。

 

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发展倾注真知灼见

        杨汝岱从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任会长期间,关注扶贫的角度从一个县、一个省扩大到全国,实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各种形式、多种角度,支持、动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新格局。